本篇文章1571字,读完约4分钟
/ h// h// h /
中安企业的代表向老人发送了慰问金。 罗摄
/ h// h// h /
老年人平时就是这样浇花的。
和许多北海当地的老年妇女一样,梁七姑的人生经历不尽传奇,虽然今年已经过了百岁,但却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
针线活也做得很好
在地角的中宿舍小巷里,记者见到了这位102岁的老年人。 虽然被白发覆盖,脸上有霜,但是老人从来不听,也不蒙眼睛,精神饱满。
(/h ) )与老年人的信息表达并不困难。 短暂的交流之后,老年人会和我们亲近起来。 据老人说,自己出生于1917年10月,现年102岁,是当时北海村西炮台的人。 虽然是过了100岁的人,但她现在还能自己穿和服,穿和服。 面对记者的疑惑,为了让记者看看她的手艺,老人说:“干吧。”让媳妇从房间里拿起针线,熟练地一针一针地缝好衣服。
(/h ) )像孩子一样淘气乐观的老人,在维修中和隔壁的长子苏群清要了钱。 苏群清说,老年人没空,平时喜欢浇花、打扫卫生、在家门前和邻居闲聊。 孩子们和孙子最担心的是老人每天一个人“督卒”上街转悠。 虽然现在已经100岁了,但亲子、婆媳之间的争吵已经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乐趣”。
跨越社会的风浪,变得乐观
一听到老人的过去,老人挥手说,岁月太长记不住了。 只是,我26岁就嫁到了土地的角落,生了5个男女,丈夫出海,自己帮忙做针线活,给咸鱼蘸汁的生活很艰苦,但还算平静。 但是,萝卜头(日本鬼子)一来就不稳定,经常“不得不坐飞机”、“我记得那年是民国28年7月13日,有人在北海大道的大沟里被杀,海上出海的船民也被卡住了脖子。 因为兵马荒废,有钱有条件的人逃到广州湾(现在湛江),没钱的人只能在家惶惶度日。 ”这么说来,老人眼中似乎映着80多年前的影像,历历在目。
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生活困难,自己靠打工为生。 “那个时候天还没亮,拿着扁担跑到码头,掀起鱼、扛盐、打水什么的都要做。 把300斤的盐挂在肩上,坐在桥板上过了船。 ’说到这些,老人站起来,挥手模拟当时的样子,眼睛里充满了自豪和自信。
“现在我102岁了。 年纪大了,不行了……”老人伸出手指,重复着自己的年龄。 满是皱纹的各手指还那么结实。 百年来,老人战乱、饥荒、丧夫亡子,但依然乐观豁达、生活津津乐道。
生活俭朴、勤奋、能干
在饮食方面,可以说老人相当冷漠、随便。 苏群清笑着说,老人吃饭很简单,近十多年来,没有从街边的汤店买面吃,也没有从菜市场买米粉吃。 即使吃不完也会剩下第二顿饭。 虽然老了,但是牙齿很好,猪蹄咬了她剩下的只有骨头,绝不是没用的。
(/h ) )老人的记忆力很好,有时路过的邻居她会说每个人的名字和绰号。 另外,老人在街角的街道上很受尊敬,邻居无论年龄大小,无论长幼都把她尊为“两个母亲”。 在附近人们的印象中,老年人从年轻到老,一直以灵巧、勤奋、能干着称,到了现在也可以在街上走来走去。 关于老人长寿的秘诀,邻居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情、乐观豁达、心情愉悦也是长寿的秘诀。 另一个是勤奋工作,热爱劳动。
(/h ) )“妈妈很辛苦,所以不要以为是女人,以前在家外面是她一个人做的。 ”苏群清对记者说,自己的父亲六十出头去世,母亲带着五个姐弟忙碌地奔波,给山打耙,掉到船上扛盐,什么工作都能做,什么工作都能做,但从艰苦的生活中挣扎出来。 “也许是前半生的辛苦把她锻炼得很好,但平时感冒也很少,也不知道医院的入口是朝东朝西的。 虽然现在100岁了,但每天早上起床后,穿着衣服在街上闲逛,走走看看已经成为她晚年生活的乐趣和寄托。 ”
梁七姑这一代人,为了山不露,乐观、豁达、勤奋、向上,过着平凡的日子,有着沧桑的年痕。 这是她人生的本色。
“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但现在好政府的好政策,终于能变得幸福了。 ”临别时,老人嘟囔着自言自语。
标题:“闲不住的百岁老顽童:还能熟练操针线活”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