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7字,读完约3分钟
/ h// h// h /
干江鸟瞰图。 林绍东摄
3月6日,从北海市区驱车30分钟后,来到干江。 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优雅朴素的街道、长满青苔的百年古砖,特别是位于干江街最东边的合浦县第五中学(本名干江中学)的东西二楼,都散发着悠扬的古韵。
干江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1年(元鼎六年)。 汉武帝平南越,划南海、象郡边界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区),再置合浦县。 干江町应该是在这个时候设置的。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贸港口,这里还保留着许多“海丝”的气息。 虽然现在热闹非凡,但掩盖不了过去的辉煌。
干江从古至今,以崇尚文化,重视迅速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闻名。 近代在合浦设立学校是干江最早的。 干体学堂成立于1901年,比廉州中学早五年。 接着相继成立了干体秩序学堂、海汇学堂、帕山小学。 二十世纪初,在干江周围一华里左右的地方,有四所学校,有补习班,也有基督教导的女子小学,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当时很发达。 这里不仅读书多,而且家长重视培养,学子刻苦钻研,学习风气浓厚。 以前钦廉四属有名的“勤礼婆”,挑鱼卖的扁担一根孩子和丈夫去学校读书也不少见,被传颂为后人的佳话。 由于江民风淳朴学风非常好,古今有不少文人学者在当地脱颖而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合浦县考上清华大学的是干江的冯乃谦。
文化教育发达的故乡,必然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干江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明清以来的数百年来这里的举人、进士有数百人,仅清末有碑就有50多人可以考试。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江曾设乡,后被称为干江人民公社。 但是,随着行政体制的变迁,20世纪70年代以后,干江在村级建设。 更确切地说是居委会加村委会的两个村级单位,人口总数也不过四五千人。 幸运的是,从这里出生长大,走向全国各地,扩展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竟然有数百人。 仅获得副教授以上高级职务的就有200多人(其中正教授60多人)。 他们中杰出的代表有清华大学教授冯乃谦、中山大学教授李瑞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家燊、以及医学界非常有名的妇产科专家潘启源、外科专家苏景道等。 他们都是获得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并得到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学家。 这200多位教授在不同学科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始终处处关心和支持着家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 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退休了,但热心于与家乡保持联系,希望有机会为家乡的事业做出很多贡献。 干江这个以珠乡人自豪的人才聚集的地方也被称为“教授村”。
标题:“乾江,文气回荡的古镇”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