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6字,读完约4分钟
/ h// h// h /
龙潭平民小学旧址。 (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图(
银海区银滩镇龙潭村位于北海城市东南面,距市区约8公里,位于银滩大街旁。 这个乍一看很普通的村落,在抗战时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北海地方党组织的第一个农村支部——龙潭党支部。 目前,作为龙潭党支部活动阵地的龙潭民人小学已经不存在,但龙潭党支部率领民众进行抗日救助的革命事迹流传至今。
最近,记者进入龙潭村,访问了新建成的龙潭党支部旧址林氏祠,了解了当时龙潭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过程。 当时,龙潭党支部以开设平民小学、平民夜校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就业和培养快速党员,成立龙潭抗日联防队,建立龙潭抗日根据地,是北海党组织在农村根据地建立的坚强战斗堡垒。 的林氏祠陈列着中国共产党员在龙潭抗日根据地深入敌人后,动员群众,迅速发展党员,开展游击战争的革命事迹概要。 这是对历史的记录,体现了林氏族人们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现年91岁的林富兴,是出生长大的龙潭村民,在龙潭民族小学上学。 他率领记者参观了“龙潭党支部旧址”所在地,讲述了龙潭党支部率领民众在龙潭抗日根据地开展革命事业的情况。
1938年9月,日本寇占领满洲岛,有可能在北海登陆。 北海党支部准备游击战,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决定建设北海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此时,中国共产党员林朗天从福成返回北海,与北海党支部负责人郭芳、卢传义、庞自等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进行了协商。 经过协商,北海党支部决定在龙潭村建立抗日根据地。
“以林永瀛为首的村庄家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坚决支持北海党支部的抗日救国斗争,人民也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林富兴说:“林永瀛的儿子林朗天和林氏抗日《五杰》是民族领袖。 1938年,林朗天去延安抗日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抗大一届优秀毕业生在毛泽东、王稼祥事务所工作过。 ”。
龙潭村贫困群众多,思想比较纯洁,容易提高阶级意识,迅速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坚实的农村阵地。 龙潭村和周围的村子一样,很多农民很穷,没有小学和私塾,孩子辍学,文盲很多。 于是,北海党支部积极策划,从农村教育入手,扎根农村开展党建和抗日推进活动。 1939年1月,郭芳以平民小学校长的身份到龙潭开展农村事业。 同年2月,经过紧张的准备和广泛的发动,平民小学在龙潭村林氏宗祠开设,学生免费入学,不论年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可以上学学习文化知识。 我平时上课很正常,农忙的时候减少上课时间和请假,以免误了学生帮家里干农活。
与此同时,郭芳等人在村里举办成人夜校,动员村民到夜校读书座谈,了解农村情况,向群众传播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讲革命道理,提高农村群众的政治思想意识。
林富兴说,自己在龙潭的平民小学读书时,学校老师经常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 经过当时抗日初期的几场大战役,国民党的兵败如山,失去了广阔的江山。 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救国爱民……党员老师利用学校作掩护,晚上搞革命事业,迅速发展党员。
在龙潭的平民小学,经过党组织几个月的教育和考察,吸收了陈德藩、林英香、林保章等3名入党。 他们都是贫农出身,家境贫寒,忙于生计,但为群众热心工作,积极工作,成为老百姓小学老师们的助手,后来成为龙潭抗日联合卫队的骨干。
1939年5月,龙潭党组成立,组长郭芳。 6月,北海特支(北海党支部已于当年2月扩展至北海特支)为了加强农村事业的开展,安排党员王惠澜赴龙潭民间小学任职,以教师身份出现,协助郭芳群众事业和快速发展党组织开展,很快成为林寿浦、韩瑶晃、张木养、林权、林权 同时龙潭党支部分为三个党组,其中龙潭上、中、下村组成两个党组,赤江和横路山村为一个党组,有党员10人,为龙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h ) )当时,沿海一带的渔民、农民最害怕日寇登陆、奸杀、放火。 因为这个群众积极组织队伍要求抗日自卫。 龙潭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组成龙潭抗日联合卫队、队长林晃章(民主人士)、副队长林英香。 龙潭抗日联合卫队共有50多人、10支多枪,每3人组成一个小组,轮流到海边放哨,日军登陆时立即发出信号,不仅可以警戒日军入侵,还可以防止土匪横行。 龙潭抗日联防队组成后,歼灭了当地常年横行的土匪头目“大眼二”,让群众安居乐业。 至此,龙潭抗日根据地基本建立。
(本论文的资料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h/) )
标题:“北海地方党组织第一个农村支部 探访龙潭党支部旧址”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