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5字,读完约3分钟
清明时期,唐冠敏的恋人从老家大石山地带回了蜜蒙花等植物。 这是制作五色糯米饭所需的调色颜料。 每年接近“三月三”,唐冠敏家都会和其他同胞一样回到大石山区,带培根和特色食材,为“三月三”做准备。
28年前,壮族、瑶族同胞们从大化瑶族自治县大石山区搬到北海,“三月三日”民俗活动也带入北海。 吃五色糯米、画蛋、表演民俗歌舞、摆长桌设宴……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三月三日”民俗活动越来越有声有色。 在政策的推动下,唐冠敏一家的日子也像这个“3月3日”的活动一样,越来越热闹。
想起在大石山地的日子,唐冠敏感慨万分。 大石山地,正如其名,“九分石一分”是当地真实的写照。 当地几乎没有一片耕地,村民把玉米种在石头缝隙的土壤里,弄得七零八落也不成规模。 他们几乎每年都要面对粮食短缺,租一斤玉米,度过青葱的季节。 不通电,晚上伴有煤油灯; 道路不通,车很难通过,着急集合需要步行4个小时; 不通水,每天过着“一水三用像油一样贵,洗了蔬菜洗了脚再喂牛”的生活。
终于,唐冠敏一家迎来了与这样艰苦的日子告别的机会。 1993年,唐冠敏和壮族、瑶族老乡集团应国家扶贫政策,从大石山区出来,在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扎营。 2003年,为了处理搬迁群众的定居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在东星村委会的部分土地上设立行政村。 为了把这个村子建设成和周边汉族村同一个级别,把村名定为“东山村”,意味着“东山村”。
(/h ) )“我来到北海看到了希望。 总之,多次下来。 ”看到北海平坦的土地、便利的交通,唐冠敏决心在这里安家。
北海初期,唐冠敏和其他搬迁群众到农业企业工作,后来他在新成立的学校当老师,农业企业倒闭后,他又出去赚钱了。
2007年,由于母亲生病,唐冠敏回到北海。 之后,政府呼吁村民迅速发展产业,种植大棚水果蔬菜。 但是,村民们在大石山地区只种植玉米等以前传下来的经济作物,不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大家都没有信心,不敢行动。 年,唐冠敏带头承包了3亩土地种植大棚甜瓜。 北海市各级党委政府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援助了这个村子。 “政府搭建架子,我们直接种植,不擅长技术,所以政府派遣了专家来训练和指导我们,附近的村民也热情帮助。 ”唐冠敏说。
从甜瓜到丝瓜等水果蔬菜,大棚农作物层出不穷,大棚从3亩扩大到6亩,收入也有所增长。 年,唐冠敏一家住在距离26平方米的砖房子三层的小洋房里。 村民们看到唐冠敏栽培如火如荼,渐渐受到牵引,参加了大棚水果蔬菜的栽培。
多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东山村建设了水塔,安装了路灯,固化了道路,迅速发展了农业产业……从一片荒地建设成了基础设施齐全、规划完善的新农村。 在第二故乡,唐冠敏落户,成为安居乐业。 他女儿本科毕业后,通过了选拔,逆恨家乡投身北海建设,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青年干部。 “现在的生活环境好了,越过日子越有味道。 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一天。 ”唐冠敏说。
/ h// h// h /
/ h// h// h /
标题:“在珠乡安居乐业的山区移民”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