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29字,读完约2分钟
“投入饲料、更换海水、吸氧……”每天早上7点、潘点都已经在虾池忙碌着。
他来自合浦县党江镇南域村。 有70多岁的父母,父亲长期患有慢性病,妻子平时在家帮助照顾老人。 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面打工,小儿子上小学6年级。 潘时远本人年轻时作为建筑工外出,被搅拌机压在左腿上,受伤后留下了后遗症。
为了增加收入,潘时几年前尝试了养虾,但由于养殖经验和知识不足而亏损。 年末,潘时远被查明为建设文件的立标者。 点对点扶贫工作开展后,驻村第一书记刘军带领驻村事业队伍,为了国家政策,多次上门进行思想事业,了解情况,探讨市场前景,结合潘时远目前的现实情况,最终商定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计划。 驻村职工队的讲话引发了潘时远的创业和致富梦想。 本人也清楚地理解。 “要想早日摆脱贫困,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自力更生、勤奋致富、实现自身造血功能,不能等待政府或等待政策的援助。 ”
(/h ) )要幸福就必须努力。 基于前几天扭亏为盈的失败教训,潘时远全力投入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多次参加培训班,努力提高对虾养殖技术; 挖掘市场新闻,抓住“快养虾”和“慢养虾”的特点,抓住高峰期,抓住上市的好时机。
奋斗终于有回报。 年,潘时远共经营10亩虾池,虾养殖成功,虾产量从以前的亩产100—150公斤增加到近500公斤,顺利抛售利润6万元。 年初的援助措施和各项扶贫政策也得到落实,那年年底他家摆脱了贫困。 年,潘时更是愈演愈烈,结合天气变化、水质变化等因素,改造了虾池的入水排水和蓄水系统,再次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奋斗,潘时远的家庭生产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成为党江镇南域村脱贫的典范,去年5月获得了合浦县脱贫攻坚“贫困者奋进奖”。
潘时远感慨道:“国家对贫困群体有很多政策和关怀,但我们不能一辈子依赖政府。 不能依赖政策。 必须自力更生,自力自立。 贫穷不可怕,人不贫穷。 只有抱着这个信念,我们才能摆脱困境。 ”
(原载《广西日报》年4月7日第一版(
标题:““自力更生才能早脱贫””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