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0字,读完约3分钟

/ h// h// h /

4月12日上午,我市召开北海海滩公园大型景观雕塑“潮”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报告会,再次征求专家和各方面对“潮”雕塑的创作意见和建议。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乃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小明出席了会议。 蔡锦军市长主持报告会。

“北海市再次研讨银滩地标“潮”雕塑改造方案”

北海“潮”雕塑由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魏小明于1992年设计。 球体代表珍珠,球面由流线型的潮带组成,直径20米,高23米,附着在球体上的7位少女铜像象征着7位仙女的下界。 “潮”雕塑周围有一圈水面,其中南半圆形喷水池长160米,有3000多个喷嘴,水柱高达50米。 工程于1993年6月开工,于当年10月20日完成。 当时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是北海市地标性的城市文化象征,也是北海的城市符号和地标构筑物,距今已有25年的历史。 由于海风侵蚀、钢化玻璃材质等原因,“潮”的内部钢结构严重腐蚀,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去年11月24日,我市对“潮”雕塑改造提高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讨论。

“北海市再次研讨银滩地标“潮”雕塑改造方案”

王乃学感谢魏小明教授和团队为了“潮”雕刻付出的感情和精力。 他指出“潮”雕塑是北海城市的灵魂,是镶嵌在北海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近年来,雕塑吸引了无数人的梦想和想法,给无数人带来了无限美好的青春理想。 此外,雕塑广场还是举行大规模集会、庆典、演艺、市民游客活动的公共场所。 通过改造,还是承载人们对北海的文化和记忆、梦想和灵魂的地方,地位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 计划修订完全明确后,希望加快工程进度,让广大市民和游客看到新“潮”雕刻的优美身影。

“北海市再次研讨银滩地标“潮”雕塑改造方案”

据蔡锦军介绍,这25年来,“潮”雕塑作为北海的地标,作为城市艺术的精品备受好评。 改造“潮”雕塑,不仅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还必须突出北海的要素和特色。 并且,必须从全方位考虑安全因素,确保质量。 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实施完成项目,重塑北海“名片”,荣耀北海。

“北海市再次研讨银滩地标“潮”雕塑改造方案”

魏小明教授就去年初步方案规划的完善和调整作了报告。 他说,“潮”雕塑经历了25年的风雨洗礼,但受限于当时的设计、材料、材质等诸多因素,还不是最终的作品。 去年,与团队修订调整了初步方案,重新修订了“潮”体的结构、材质,注入了新的要素。 他说,他将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潮”雕刻这张名片更加完美。

“北海市再次研讨银滩地标“潮”雕塑改造方案”

伍国辉、彭鸣达、毛艳琼、曾子祥、陈新、邓昌达、李克纯及相关部门的与会者对“潮”雕塑改造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讨论。

标题:“北海市再次研讨银滩地标“潮”雕塑改造方案”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