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5字,读完约4分钟
/ h// h// h /
“合浦图书馆”的旧址。 谭懿拍摄
北海第一中学解放路校区的操场旁,黄色门廊式二层西洋楼静静矗立着。 小楼是北海地区最早的图书馆,由爱国名将陈铭枢捐资建设。 20世纪30年代前后,这里不仅是学生们多读书、认知和传达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海的重要指挥部、北海革命的摇篮。
现在,站在这座镌刻着岁月痕迹的建筑物前,记者百感交错——一方面新时期学生挥洒青春热血,另一方面是这一代红色青春的见证人,无声地讲述着百年芳华。
整个建筑物面积600平方米,屋顶设计成四面斜坡,前后有走廊,廊柱两侧仿罗马式“科林新”柱头,正门门廊两侧有石头台阶。 门廊的天花板上,由爱国将军陈铭枢亲笔雕刻的“图书馆”文字很引人注目。 1926年,陈铭枢以个人名义集资,在当时的合浦县立一中内(今北海一中解放路校区)建设了这座“合浦图书馆”。
今天北海一中,校园里书声响彻夫琅和费。 当时,由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传达和抗日救国运动的广泛开展,这里出现了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进步青年和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们。 登上“合浦图书馆”的二楼,可以看到北海一中的校园美景。 “80多年前,这里曾多次秘密召开会议,组织和领导合浦战区服役团,推进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培养抗日救国核心,为北海地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城区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1926年6月,北海建立了党的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合浦一中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同年5月,以合浦一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年抗敌后援会成立9月,抗日救亡剧团——怒吼剧团和海燕剧团成立,他们以口头普及、街头剧演出、散发传单、制作标语、举办识字班等多种形式展开了群众支持抗战。 1938年春夏之交,在海燕剧团担任剧评的林世均及其合浦一中同学林朗天、辛莽等人,和其他北海地区的进步学生一起赶到革命圣地延安,成为革命栋梁之材。 其中,林世均毕业后留在抗日军政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许多大学的指导职务。 林朗天曾在毛泽东和王稼祥的办公室工作过,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首任行长、中央粮食部经理、中央粮食干部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等。 辛莽成为有名的画家,其代表作《毛主席在窑洞里写书》成为革命历史主题的素材名画,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赵世尧是北海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北海地方组织的重建者。 他在合浦一中上学,还在一中担任图书管理员秘密开展党组织工作——1938年2月,北海党组织重建、陈任生、赵世尧、韩瑶等人利用在合浦一中任教的经历,经常在校园内合浦图书馆二楼秘密开展党组织工作。
在中共合浦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以第一中进步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热情日益高涨,党的队伍不断快速发展,谢王岗、庞自、郭芳、利培源等许多进步青年学生受先进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进步学生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时代的洪流,先后成立了“抗日救国推进队”、“吴家读书会”、“北海民众反敌后援会”、“青年反敌后援会”等抗日救亡团体。 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北海党组织的领导下,战胜了猛烈抵抗反动校长叶天一、英勇战斗特务主任杨超兰等的斗争
由于合浦一中学生党支部组织强大,众多学生党员繁荣,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来成为钦廉地区的革命骨干,合浦一中党组织的联系地址“合浦图书馆”也被称为北海革命的摇篮。
1993年3月,“合浦图书馆”原样翻新,被北海市政府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机构;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要文物保护机构。 今天的它位于绿草如茵的绿草,佳木青翠的北海一中校园。 北海一中校长王晓玲说:“‘合浦图书馆’是珍贵的红色地标。 我们要深入挖掘其红色资源,讲述革命先辈的历史故事,把这里作为继承红色基因、激发奋发图强、加强全校师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会场。”
标题:“这座图书馆曾是北海革命的摇篮探访合浦一中党组织联络点旧址”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