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72字,读完约6分钟

/ h// h// h /

莲池寺大门。 李君光摄

6月10日,记者在合浦县白沙镇龙江村委会龙颈村白云山东麓莲池寺(也叫白莲寺) ( 70多年前,这里是游击队营地,经常发生游击战。 1947年7月20日晚上,600名游击队在这里英勇抵抗了一千多人的国民党反动武装,战斗尤为激烈。 进入莲池寺后,记者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翻开了一页充满传奇色彩的龙颈村革命的历史。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白沙武工队在龙颈村成立[/s2/]

莲池寺游击战场的旧址,位于龙颈村白云山东麓,寺前原有莲池,因此得名。 该寺建于清代同治年间( 1862—1874年),民国二十九年)。 民国时期,这一带山林茂密,山峦连绵,村民们的生活很贫困。 1938年冬天,白沙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爱国抗日救亡运动。 村民在共产党邹贞业等同志的发动下,设立了民众夜校,推进了革命思想和党的抗日主张,建立了党组织。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1939年春,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成立,指导钦廉四属地区的革命斗争。 1939年6月,合浦中心县委机关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山区农村。 1939年8月,龙颈村成立党支部,成立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 龙颈村在抗日武装斗争中成为革命根据地,莲池寺也成为游击队的营地,游击队在这里举办休养、储粮、党员培训班。 龙颈村村民为游击队长期发送粮食和信息。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1944年冬天,日本侵略军开通湘桂线,南路沦为敌后。 根据上级指示,党组织决定在1945年春节前后开始全面武装起义。 1946年2月,白沙武工队在龙颈村成立,队长周洪英、辅导员陈铭璧由中共公馆组织联络员张书坚统一领导。 当时,白沙武工队隶属广东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几年间建立了健全的交通信息站,对信息的发布、给部队的粮食和向导、革命同志的掩护和伤员的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革命武装被改编为粤桂边纵队第四支队新六团。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1946年10月6日凌晨,张书坚在离龙颈村不远的社坛上遭遇国民党军队,被逮捕入狱,被残忍杀害。

1947年7月20日晚,600名游击队员利用夜色前往廉江县援助友军袭击国民党反动武装,连夜撤回莲池寺营地时,因天昏地暗而被曝光,被国民党反动武装千余人三面包抄,被寺包围,双方 战斗中,邓振嵩连长等5名同志壮烈牺牲,敌人也歼灭数倍,天黑后,队伍冲进白石水根据地(今浦北县管辖地)休养。 由于这件事发生在那年7月20日莲池寺,因此被称为莲池寺“7·20”的战场旧址。 据经历莲池寺游击战的老手吴盛昌介绍,在莲池寺发生的游击战至少有4次,“720”是这次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新中国成立后,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被指定为县级文物保护机构,在寺旁还建立了莲池寺战场纪念馆,发扬了先辈的光辉事迹。

龙颈村成为革命的根据地

七旬过后,辞去钦州职业学校校长职务的廖世祥对记者说:“龙颈村是我所在的自然村,是有名的革命村。” 廖世祥表示,新中国成立前的白沙乡(现白沙镇)是周恩来领导的南路特别委员会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所在地。 白沙乡早期领导人有张进煊、廖尚志等。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龙颈村参加了近百人的游击队抗日,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龙颈村背靠山,是合浦中心县委的重要立足点。 张进煊派出黄埔军校的见习生廖上智返乡,掩护教师,开展革命事业。 在廖上智的组织计划下,1939年在龙颈村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 是合浦中心县委早期党组织之一,又建立了第一个地下交通站,从事与广东省南路党组织的联系。 是的,龙颈村有廖上智(首任党支部书记、廖世津)第二代党支部书记、首任交通站长)、廖民、廖上坤、廖上能、廖世润、廖坤等10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至1949年入党的有李武荣、廖志辉、廖世溪等本村村民和邻村村民26人。 此外,还有积极参加游击队活动的廖世勇等多村儿童。交通站有交通人员廖世江等多人,专门从事广东廉江地下交通站与合浦中心县委交通站的联络工作。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新中国成立前,龙颈村只有一百多人,处于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多次被国民党反动武装包围抢劫,烧毁了许多房屋。 反动势力威胁说要彻底斩杀,但是村民们不怕威胁,反而越挫越勇猛,在地方游击队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全村几乎所有男女老少都拥有自卫武器,青壮年更是全员持枪,艰苦奋斗了十多年。 红色根据地巍然屹立于山脚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村。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龙颈村革命先烈廖上智

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德全今年近七十天,他总是缅怀叔公廖上智。 廖德全对记者说:“叔公廖上智,英勇的革命烈士。 我的人生也很晚,没有见过叔公。 但是,大叔英文名很长,几十年没听说过。 ”

据廖德全介绍,廖上智( 1918—1945年),曾使用廖英这个名字,在革命队伍中常被称为“大里约”。 党史副本记载为“廖尚智”,该高中毕业后在本乡教私塾,后来到黄埔军校,在军官见习班接受训练。 两年后,廖上智被组织派往家乡展开武装斗争,设立了龙颈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 与廖德全的父亲廖世津(龙颈地下党支部第二任书记)一起,在家乡迅速发展了20多名党员。 1941年8月至9月,廖上智在武装斗争中落败,迁往合浦南康盐炉、塘仔一带,以教师的名义开展地下事业。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1944年9月22日凌晨,中共钦廉四属联络单位设在地廉州阜民北永信烟庄,遭受重创,龙颈村成为隐蔽党员、开展地下活动的重要基地。

1945年2月,合浦中心县委发动并组织了一场轰动一时的白石水武装起义。 廖上智出任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合浦县大队连长,奉命带领村里7名共产党员应援。 起义部队一举攻占白石水乡公所、张黄镇、西瓜地八区专署和国民党合浦县政府物资堆放场、马栏乡公所等据点,并在金街与西进合浦的人民解放军二支队会师。 2月15日,起义部队遭到国民党保安一团、合浦第二自卫队1000多人的袭击,为掩护部队,廖上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享年27岁。

“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新中国成立后,合浦县委在张黄镇建纪念碑,缅怀1945年白石水起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白沙镇龙颈村委会立了纪念碑,铭记着在莲池寺等地战斗中牺牲的63名革命烈士。

标题:“一个革命村庄的烽火岁月探访合浦县白沙镇龙颈村莲池寺游击战场旧址”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