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6字,读完约3分钟
/ h// h// h /
陈光权是伴随20年的老黄牛换绳。 邓娇摄影
他说,就像30多年来的一天一样,空手建设了船舶的避风港; 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家乡; 他是涠洲岛的普通岛民,被社会各界称为现代的“愚公”。 他是5月份上榜的“中国好人排行榜”的陈光权。
今年5月底,中央文明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现场交流活动,发布了5月的“中国好人排行榜”,我市惊人洲岛居民陈光权上榜。
记者最近在岛上见到了陈光权。 他皮肤黝黑,布满蚕茧,布满皱纹,展现出漫长岁月中的困难、重复和奉献。 “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只是做了普通的事。 ”谈一下上榜5月的“中国好人排行榜”的感受,陈光权的回答是如此平静,就像他30多年来默默奉献一样。
(/h ) )陈光权出生于1953年,是范州岛的普通居民,住在海边的他知道出海捕鱼很困难。
陈光权告诉记者,30多年前,涠洲岛以东没有港口,出海渔船必须绕到远离居民区的西面,距离最近的港口也有十几公里,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达。 如果遭遇恶劣天气,渔船无力避难,出海渔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1986年,涠洲岛遭遇强台风,东方100多艘渔船没能赶到避风港,被恶劣的巨浪打翻,损失惨重。 从那时起,他就有了大胆的想法——为渔民建立避风港。
(/h ) )说干了就干,一头牛、一辆自制牛车、一把铁锹、一根铁棒、一只手套、一把耙子是陈光权建港的装备。 他告诉记者,牛车是用来拉石头的,铁耙是用来铲沙子开辟航线的,铁棍是用来撬石头的,铁铲是用来挖沙子铺路的。 他依靠这些原始工具,在30年间搬运了200多万块石头,累死了20多头牛,徒手为渔民建造了300米以上长度的船舶避风港——“马拉港”。
一步一步来,陈光权忘不了港口建设的困难。 1989年,好不容易建成的堤坝的一部分被台风冲走,石材被海水冲走。 迄今为止的努力付了水。 他不想放弃,但堤坝倒下后又来了。 拉扯石材,筑堤,陈光权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香港建设上,“马拉港”的所有石头上都倾注着陈光权的心血。
为了建设避风港,3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地重复了多次。 有人问陈光权这样做不值得。 他说:“值得哦。 牙掉了也没意见。 ”。 每次搬沉重的石头,他都要咬紧牙关,因为长时间这样做,牙齿松动或脱落。
个体徒手建造了避风港。 这是多么不现实的事件啊。 但是,陈光权做到了。 他告诉记者,当他赤手空拳一颗石头,连车带回石材时,大多数人都会笑他傻,认为在面对那个风口的地方建设港口极其困难,不现实。 但是,他无视别人的嘲笑,凭着老骥伏枥的信念,多次叠石。 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渔民也在闲暇时来港口帮了他一把。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搬石头,搬石头,堆石头。 30多年过去了,陈光权终于建成了可以容纳100多艘渔船的“马拉港”,使实际行动造福村民们,为渔民们保命。 诠释了“与船共命”的古老精神,写下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的传说。
现在,年过60的陈光权住在“马拉港”的旁边,每天放牛、巡逻、维持港口。 他说,这个港口是他亲手建造的,他守护着这个港口,每天看着渔民平安进出港口,这是他最大的愿望。
标题:“涠洲岛上的“中国好人”陈光权”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