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1字,读完约4分钟
/ h// h// h /
/ h// h// h /
北海供电局的线路运营商在中山路仍在采用的历史文物电线杆及其供电线路进行巡视维护。 阳志摄
北海是广西第一个电灯点亮的城市,至今电的历史已有110年。 走在北海老城区的街道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各异的“古董”电线杆。 尽管已经“退休”,但这些电线杆是北海电网快速发展变迁的标志,见证了南方电网广西北海电网从无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历史。
今年91岁高龄的南方电网广西北海供电局退休老干部郑瑞辉,18岁进入北海电力企业工作。 我记得当时,电力公司发放的钳子没有绝缘层,电工们只能自己切断自行车轮胎,缠在钳子的把手上,充当绝缘层。 出去检查时完全用双脚走路,下雨天不穿雨鞋。 他和工人只能打坏下车轮胎,缝好鞋出去检查时穿。 这样简陋的鞋子被他们称为“海陆空”。
(/h ) )“当时,上班时没有自身安全保障,下班后也经常被资本家当做佣人,哪怕稍有疏忽,也会被当时的上司狠狠地责骂。 ’回想往事,郑瑞辉在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之前,他和其他电力工人一样,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几十年来,郑瑞辉在电力领域有很多工作岗位,其中最具感情的是遍布北海老城区街头的形状各异的旧电线杆。
在郑瑞辉的记忆中,从20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电线杆也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发生了几次更替。 20世纪40年代,由于资源匮乏,为了节约原材料,电线杆从四面变形为三角形,棒管大部分使用木质结构或水泥结构。 随着北海电力的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方便电力工人的上下检修,北海当地的电力企业专门按照法国的图纸,生产了通花电线杆。 “这样,电气作业人员登上杆子检查时,只要踏在电线杆中间剩下的空之间,就可以自由上下了。 ’郑老师生动地说,当时,从村子进城的驴、骡车更多,水泥电线杆比较牢固,所以车的方向盘式最喜欢把驴、骡、马“一齐”拴在电线杆上。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木质水泥电杆建设供电“通道”,北海电力开始迅速发展,但木质水泥结构电杆存在“先天不足”,越来越不能满足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电线杆作为电网的“骨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达到节约材料、提高耐久性、确保高压输电安全性的目的,中空外周的环状水泥电杆更普遍地代替了新中国成立前人工制造的方形、三角形等电杆。
1974年,广西首次使用预应力水泥杆建设的输电线——西津至合浦110千伏的输电线正式建成。 预应力水泥杆由于具有强度大、抗裂性好、节约材料、制造成本低等优点,最初被采用于35千伏以下的线路,但20世纪70年代被采用于220千伏和110千伏的输电线路。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海经济高速发展,北海电网也不断欣欣向荣,越来越“枝繁叶茂”。 特别是电网建设扩大到农村地区,受当地地质条件的制约,从安全运行的角度看,支撑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等高压级输电线路的预应力水泥棒被铁塔和钢管塔取代,“电线杆家族”有了新的成员
特别是经历了超强台风“威玛逊”的袭击,南方电网广西电网企业更加重视提高电网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开展对北海电网的防风加固改造,将原有普通电线杆更换为高强度混凝土电线杆和山形钢塔,在电线杆上安装基础再加固和防风线, 对无法拉线的旧电线杆,更换为直径更大、强度更高的螺母钢柱,并在部分线路上合理增加加固型杆塔,电线杆上穿戴“防风服”“耐寒铠甲”,进一步提高电网防灾减灾水平,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70年,白驹乘机,北海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北海人民也从“用电”向“用好电”前进。 看,夜幕降临,那点亮万家的灯,不仅是光、是温暖,也是电网人民精益求精、勇往直前的坚实脚步和“南网情深”的真挚付出。
标题:“电线杆的方与圆述说北海电网百年快速发展史”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