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3字,读完约2分钟
走近银海区平阳镇龙潭芦村旁边的几个大池塘,远处传来“嘎、嘎、嘎……”的叫声,走近一看,是一片热闹的景象。 在几个清澈深邃的池塘里,一群鸭子悠闲地游泳、潜入觅食、嬉戏。 在海岸的一些树荫下,千千万万的鸭子毫无顾忌地抢食物,或者在树荫下休息……原来,这里是银海区残疾人陈福斌的生态养鸭基地,这几年来,多亏了银海区扶贫帮助残疾人的一系列惠残政策和措施,陈福斌一样 勤奋养殖生态养鸭,每年超过6万元,提前实现的今年陈福斌被评为“北海市自强脱贫先进典型”“自治区脱贫攻坚好党员”。
(/h ) )像陈福斌这样的残疾人从银海区的脱贫攻坚中获益的还有很多。 福成镇古城村委会张极东左手残疾,多年来一直找不到比较有效的致富方法。 今年下半年,张极东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用扶贫资金建设了3亩大棚种植甜瓜,在市场行情不如往年的情况下,实现了每亩1万元的盈利。
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贫困残疾人的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吃的骨头。 今年以来,银海区通过精心关爱残疾人、党建先导、政策惠残等措施,全力帮助这个特殊群体脱贫,交换了干部“辛苦指数”和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幸福指数”。 进入今年以来,该区已建立财富党员合作文件,扶持贫困残疾人,输送项目、资金、技术、新闻,每年给60多个残疾人家庭带来约2000元的增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区通过教育扶贫,诱惑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 该区发挥扶贫基地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特点,大力开展“扶智强志”活动,每年扎实组织残疾人扫盲培训、脱贫政策培训班和种养、烹饪、糕点技术培训班,加强对残疾人致富能力的教育培训,“等待、挂靠 三年培训400多人,全区所有残疾人消灭文盲; 近百人通过进修掌握了1-2门致富技能,摆脱贫困致富。 例如,三合口村的残疾人邱福宁在参加大棚种植培训班后,从银行贷款中建造了3亩大棚甜瓜,年收入超过4万元,与其他种植项目合起来,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标题:“扶贫路上一个不落下 银海区扶残惠残有一手”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