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8字,读完约3分钟

“感谢法院和工会对我们农民工的关心! 要求一年以上的报酬没有结果,没想到北海中院处理得这么快! ”。 前几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农民工代表唐某表示感谢。

6月22日,31起农民工跨省工资系列案件成功通过市中院“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办公室“云间”在线调解,约定期内为河北某劳务企业、王某父子、程某和31名农民工工资22.43万元。 截止到7月7日,两批共计14万元的款项汇给了北海中院事件的专家。 至少需要90天审理期的劳动报酬请求案件,在短期内通过多元化解决机制得以圆满解决,案件得以解决,达到了人际和谐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出现了市中院两种“一站式”多元化诉讼服务“新模式”的效果。

“一次不重复处理31起农民工“忧薪”事”

据悉,北海某房地产二期项目原由浙江某建筑企业承包建设,施工中浙江企业将该项目转包和转包,先后转包给河北某劳务企业、王氏父子和程某。 31名河北省出身的农民工在某项目工地打工,工程完成后进行工资结算时,各方支付的金额产生了分歧。 春节前后,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调整,河北劳务企业向农民工支付了大部分报酬,尚欠20多万元。 这一欠薪长达一年多,31名农民工向北海市银海区人民法院起诉河北劳务企业、王某父子和程某。 一审判决后,王某父子不服,向北海中院上诉。

“一次不重复处理31起农民工“忧薪”事”

市中院的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已经在“n+n”多元化纠纷解决模式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北海作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法院+工会”的业务模式全国三个指定试点城市之一,多元化解处理这一系列案件的首选。

市中院诉讼服务中心收到这一系列案件的卷宗材料后,立即启动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当天完成立案,将案件分流到具有劳动争议案件丰富事务经验的民一庭承办,通过“法院+工会”的协调机制

在这一系列案件中,工会调解员配合法官开展信息表达、说服、调解等业务,法院给予法律支持和法律指导,确保调解工作在法律轨道上正常运行。 在调解中遇到多次当事人情绪高涨、各方要求冲突反复、沟通不畅、引起调解人相互不信任等突发情况时,工会调解人要通情达理、齐心耐心,安抚当事人情绪。

“一次不重复处理31起农民工“忧薪”事”

在这一系列农民工讨薪案件中,“法院+工会”的云间调解促进了调解,成为顺利结束的亮点。 市中院法官通过在线“云调解”平台耐心指导当事人远程调解,节约当事人诉讼时间和价格,提高纠纷解决效率,还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当事人的安全防护,真正“多跑数据,少走群众退路”。 被告方“零套餐”的诉讼参与过程也是促使最终同意全额支付农民工31人工资的重要因素。

“一次不重复处理31起农民工“忧薪”事”

随着当事人分别通过“云端调解”平台在协议上签名自己的名字,案件调解成功,未付的报酬也将按协议履行。

“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力量。 北海法院始终十分重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一站式”便捷的诉讼服务,为北海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重要保障,为法治经营者环境全力保驾护航。 ’北海中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林晓霞说。

“一次不重复处理31起农民工“忧薪”事”

/ h// h// h /

/ h// h// h /

/ h// h// h /

标题:“一次不重复处理31起农民工“忧薪”事”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