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2字,读完约3分钟
/ h// h// h /
扶贫工作人员帮助修剪果树。 罗摄
雨后的青山村,绿意盎然,生机盎然。
前几天,在李坤武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下,记者来到这个村子建立的青山生态产业园区,感受到了乡村山水的田园之美和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喜悦。
合浦县廉州镇青山村属于“十三五”贫困村,位于合浦县东南,辖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平田坡地为主,耕地面积6383亩,其中稻田面积2200亩,山地林区面积4183亩,与合浦清水江水库相邻。 全村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46户2071人,建设公司贫困家庭24户113人,以甘蔗、豆角、西瓜、香蕉为第一种植作物。 传说以前养殖猪、牛、鸡、鸭、川鱼等,收入来源以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山村根据生态特点,结合生态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制定以产业带动贫困人群脱贫的快速发展思路,成立了合浦县青山农富种农业农民培养专业合作社,适合当地气候的职位
据李坤武介绍,青山农富种养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年,资金来源为贫困者小额信贷资金、入职员工众筹和扶贫产业专项资金,由村党支部书记、致富领袖庞罗率先设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 近几年来,合作社种植产业实现盈利,发放给贫困者的资金超过15万元,在合作社内工作的贫困者月薪3000多元。 仅年,基地职位产量200多吨,收入超过50万元; 引进去年年初栽培的20亩猕猴桃,预计明年收获后,纯利润将达到10万元以上。
记者在这个产业基地见面时,花果林木一望无际,如同百果园。 李坤武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在与一家企业合作开始生产之前就传来了养鸭的消息,但由于环境问题,他们相继栽种了这些经济果树。 这种变化在守护青山村青山绿水的同时,给困难的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是成功的华丽转折。
李坤武告诉记者,青山村贫困家庭的贫困原因大部分是病、学、残,贫困家庭“等”的思想很严重。 为了鼓励贫困群体自主生产,转移就业,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村职工队伍和村市委依靠扶贫产业奖励补助等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贫困群体快速特色种植发展,贫困群体从“等身大”走向自主快速
脱贫家庭的周崇权告诉记者,以前贫困的原因是孩子读书。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们家迅速发展豆角、花生、甘蔗、辣椒、淮山种植,年家成功摘下帽子。 周崇权向记者算了帐。 2019年,他夫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收入63600元,子女职工收入68275元,入股合作社分红2584元,全年家庭稳定纯收入达到11万多元。 现在,他成了村子劳动财富的模范,盖了三层楼,添置了时髦的家具,晚上做完农活和恋人喝酒,唱歌,过着小康生活。
目前青山村,村集体经济除生态产业园区外,还参与了合浦中心市场、常乐综合农贸市场、联合养牛、铺地租赁等多个项目,年收入约17万元。 村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卫生、饮水安全、平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 全村有办公室,医疗卫生室,读书室,妇女之家和文化娱乐场所,乡村环境不断优化。 目前,全村24户贫困家庭除1户户外外,纷纷脱贫。
“着力发展和扩大果园生态产业种植,努力构建集种植、采摘、钓鱼、休闲、饮食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更好地建设青山村的绿色水青山,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李坤武说。
/ h// h// h /
/ h// h// h /
/ h// h// h /
标题:“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