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45字,读完约6分钟
“千门万户曈曈日,常以新桃换旧符。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在欢度春节、欢度春节的日子里,充满了团聚、守望的意味。
时间慢慢流逝,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关于春节的记忆因年代而异,但其中乐观、团圆的心情依然感人。
从各个年代春节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 现在,我们的春节已经丰富多彩了。
/ h// h// h /
郑恩菌摄/制
解放前
劳动开亮
出生于1937年,今年84岁
“我的老家在合浦的农村。 印象最深的是建国前一年的春节。 ’费尽心思说出过去的事,他仍然觉得历历在目。
/ h// h// h /
当时饮食不丰富,对他们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的一天。 “我们平时以红薯和芋头为主食,到了正月,妈妈会把养了一年的鸡和鸭杀了做饭,把家里存的米面拿出来拌杂粮,祭祀后和同族亲戚吃年夜饭。 我记得当时年夜饭有鸡、鸭、青菜,全家杀猪后,家家户户都能分猪肉。 那个时候能吃到肉的味道,很好吃。 ”
年晚饭过后,孩子们最期待的事。 他们去村里的晾晒场看戏。 对那一年的孩子来说,这是新年唯一的大型娱乐活动。 他这样回忆道。 “每年春节,村里的地主都会请梨园的孩子们在村子里唱歌演戏,一直唱到第二天早上,就能看到晚上11点、2点。 虽然村子很热闹,但我们的父母几乎都在家。 当时的社会很不平静,每个村子都有很多小偷,家里没有人,所以很快就会被盗”
关于新年穿新衣服的习惯,与一般民众没有关系。 劳亮记得,他穿着春节哥哥穿不上的破棉袄,脚上连鞋都没有。 困难的情况,建国后逐渐发生了变化。
1950、60年代
谭大庄
出生于1934年,今年87岁
张素梅
出生于1936年,今年85岁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我记得谭大庄1951年,他正好17岁,已经开始参加工作。
“当时我在合浦工作。 春节前夕,我拿着存了一年的工资回家过节。 ’他回忆说,当时建国初期,交通措施还没有跟上,回家搭乘的车以煤炭为动力,平时外出基本以步行为主。
/ h// h// h /
谭大庄在家。 燕萍拍摄
他说。 “直到1955年,我们还在实行工资制。 春节前,买一些糖果、粑籺等过年用品回家过年。 当时,我们时代的春节和解放前一样,祭祀祖先,烧枪,吃年夜饭,从初二开始新年问候。 ”
1955年,北海开始普遍采用粮食券、布券、汽油券等一系列粮食购销证书。
/ h// h// h /
过去的食物券。 燕萍拍摄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60年代。 在特殊的年代,春节的记忆并不美好。
张素梅回忆起以前的事情,说:“1961年左右物资紧张。 当时我结婚了,两个人都在单位工作。 虽然有每月固定的食物券和布券等,但生活也有点困难,没能好好吃。 ”。
/ h// h// h /
张素梅拿着专辑回忆过去的日子。 燕萍拍摄
她记得春节拿票换粮食、肉,再加点青菜当年夜饭。 她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春节前,她把存的布票换成布给孩子做新衣服。 她说:“当时生活很艰难,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孩子的新衣服是必不可少的。”
1970、80年代
赵云信
出生于1944年,今年77岁
李作燕
出生于1969年,今年52岁
70年代的北海,还是一个荒凉的小镇。 当时北海的中心地带是中山路、珠海路。
赵云信1971年结婚后,春节在北海度过。 他说:“春节期间,我从军队回来过年。 70年代的北海几乎都是平房,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60年代有了很大的改善。 ”。 当时北海的盐场、烟花爆竹、制糖、染织领域开始迅速发展,民众受其影响,1976年以后的春节也越来越热闹。
他记得,在合浦爆竹工厂的繁荣,燃放鞭炮可能成为了新年的一大特色。 “老百姓经常开玩笑说‘宁可不吃饭也要放鞭炮’,很有新年的味道。 ”
/ h// h// h /
赵云信在长青公园。 燕萍拍摄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北海。 这一年,北海被定为中国沿海的开放城市。
北海当时只有珠海路(老街)、中山路、解放路、岬路、北部湾路5条主要街道。 “百货商店”、人民电影院、人民剧场构建了北海最繁荣的商业娱乐中心,被誉为“北海金三角”。
随着城市进一步迅速发展,普通民众的春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李作燕说当时她还在上中学。 春节市场休息,所以他们家去买春节吃的肉和蔬菜。 肉类不好吃,但春节期间菜肴丰富。
另外,妈妈买回来的布料做的新衣服、压岁钱、元旦的热闹商场,让我每年的春节都很期待。
1990年代—21世纪初。
冯恒安
出生于1984年,今年37岁
邓明斌
出生于1991年,今年30岁
进入 年代的北海迎来了改革的快速发展浪潮,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也进入加速阶段,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商业广场沿岸海岸线林立,有效带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90年代,除了大哥大、电视等“奢侈用品”进入普通百姓家中外,玩具、衣服、食品等各种用品的格式也很丰富。
冯恒安记得一到春节,他最期待的就是压岁钱。 “当时还小,有压岁钱就买玩具。 就像四驱车一样。 春节的时候最喜欢烟花。 陀螺、公鸡、塔、狗尾草等,当时烟花的格式很有趣。 ’元旦那天,全家人在长青公园买彩票,在北部湾一带购物。
由于生活富裕了,他们每年春节都能有自己的新衣服、新鞋。
/ h// h// h /
90年代春节期间,冯恒安在长青公园的溜冰场。 答复者提供
进入世纪,轿车、电脑、手机逐渐成为普通人日常接触的东西。 邓明斌说:“千禧年后,年夜饭越来越丰富,除了物资充足外,出行交通手段也逐渐先进。 当时,北海公路除了人力三轮车外,摩托车也是第一出行方法,推车也是道路上随处可见的。 ”
除了除夕晚上可以看到春晚外,新年问候还有新的形式,手机短信问候也在当年很受欢迎。
年前后,年夜饭不仅在家里,每年在各大酒店点年夜饭的家庭越来越多。 孩子们的压岁钱也越来越“胖”,微信红包成了现在的潮流。 另外,春节出去旅行也成了时尚的过年方法。
标题:“年味|听他们讲,以前北海人的“年”是这样过的!”
地址:http://www.brnvc.cn/bhrd/12645.html